以電競視角看台灣新職籃聯賽 《P.League+》

《P.LEAGUE+》介紹

先來介紹什麼是《P.League+》,以維基百科上的介紹看「2020 年 5 月 2 日,臺灣藝人陳建州表示有意在臺灣籃壇推動新聯盟。7 月 8 日,陳建州以新聯盟執行長在籃協召開的「共好盃」第 3 次籌備會議中證實新聯盟已正式成立,並宣布璞園建築確定加入新聯盟。而九太科技礙於新聯盟已由 4 隊組軍的規劃前進,2020 年無法參戰。7 月 21 日,陳建州公布聯盟名稱為《P.League+》,首個賽季預計在 12 月中開打;新聯盟名稱中的 P 代表 People(臺灣籃球的球迷)、Player(努力不懈的球員)、Passion(對籃球的熱情)、Professional(追求20年的職業籃球)以及Plus(球迷的熱情加上球員的專業)。」

筆者本身是沒有機會參與過傳統體育聯賽建立的,畢竟一直待的是遊戲產業。但在《暴雪》的時候曾經有組織過《鬥陣特攻》太平洋職業錦標賽(OPC),當時聯賽共有八支國內外的隊伍,國家與地區包含了台灣、澳洲、日本、香港、泰國以及第二賽季的韓國。在 2017 年時共分有兩個賽季,每個賽季約為三個月,每季的總獎金為 600 萬新台幣,一年就是 1,200 萬台幣,這應該還是台灣電競歷史上最高獎金的賽事。當時所有的比賽則是集中在當時台北的暴雪電競館舉行,代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選手當時都住在台灣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

未命名 1

電競角度來看《P.League+》

接著就讓筆者以電競的角度來看台灣新職籃《P.League+》,首先《SBL》和《P.League+》可以看成同樣是 MOBA 類型的遊戲。隨意舉例來說《SBL》已經在台灣經營了許多年,就像是當年的魔獸信長,而現在《P.League+》的出現就如同《英雄聯盟》一樣。同樣的籃球項目但規則略有不同,既然無法改變信長的風氣,就不如創造一個新的職業聯賽來競爭。當然上面只是比喻,沒有貶低《SBL》的意思,你要把他想成《Dota》跟《Dota2》也行,或是《傳說對決》與年底要上的《英雄聯盟》手遊版也可以?而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新成立的聯賽方會有其靈活度與關注度高的優勢,也有初期知名度較低的劣勢。

dota 2 header

筆者簡短的思考了一下《P.League+》這個聯賽成立後,應該會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假如老同學解決不了,那麼新同學勢必要通過改變才能更進一步。

  • 球隊:
    • 能不能簽到好的教練與持續培養新的球員?
    • 球員是不是能不在場外出包?
    • 能通過球隊品牌與選手來拉到多少贊助?
    • 長期能不能以少虧或盈利為目標?
    • 經營主場要如何花心思經營與維護?
    • 門票要賣多少錢?有沒有機會通過門票收入營利?
    • 球隊的週邊除了現場外,電商要如何做到最好?
    • 如何通過屬地主義,與本地產官學互助行銷來招募粉絲到場支持?
    • 如何在網路經營粉絲社群與媒體?
  • 民眾:
    • 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到現場看比賽?
    • 願意花多少錢在門票與週邊上?
    • 無法到現場看球的有多少人會看電視或網路轉播?
    • 為什麼想看比賽以及看比賽可以得到什麼?
  • 聯賽方:
    • 聯賽的名稱、以及聯賽官網網域與網站架構好不好?
    • 有沒有要製作聯賽的賽事 app?
    • 願意花多少錢以及如何推廣整個聯賽品牌與知名度?
    • 媒體願不願意長期的跟隨與曝光賽事進程與採訪?
    • 聯賽方找不找的到賽事贊助來分潤給隊伍?
    • 電視轉播權可以賣多少錢?
    • 網路轉播又可以賣多少錢?要獨家還是不要?
    • 聯賽本身長期發展性怎麼樣,有沒有計畫加入國際隊伍?
    • 未來新加入隊伍是否需要購買門票?
    • 與其他聯賽或是其他項目運動的競爭策略是什麼?

當然這肯定不是新聯賽所有會遇到的問題,應該還有一屁股的挑戰會出現,包含針對聯賽賽制、規則、聯賽創始人、球隊、球員等攻擊都不會有結束的一天。畢竟要說這兩個聯盟會和平相處幾十年我是不信的,市場就這麼大一個,最終幾年內還得像日本一樣分出個結果來。

P.League+ 陳建州 黑人 P.League

而筆者從《P.League+》公佈後就在觀察會用什麼網域,如果是使用 pleague.tw 或是 plusleague.tw 的話,代表聯賽未來可能不會往國際發展,但如果是使用國際域名,就保留了這個可能性。筆者還是覺得台灣市場還是太小,人口持續負成長外,這座小島的人口紅利究竟可以養活多少職業隊伍,贊助商的行銷預算夠多來與中華職棒、《SBL》、其他運動賽事甚至是新興的電競賽事平分嗎?雖然有看過其他人說過是因為未認真開發經營,但筆者還是認為這是台灣長期環境養成的習慣,很難讓台灣人一直出門支持本土賽事,甚至國際賽但強度不夠高也不行。

20161223 lms

寫到這筆者想先來介紹《英雄聯盟》台港澳賽區的歷史,當初台港澳從東南亞 GPL 超級聯賽中脫離變成獨立賽區,在台北建了電競館成立的擁有八支職業隊伍的《LMS》職業聯賽,在經營了幾年後因為諸多原因 Garena 沒有想再更深入去經營台港澳賽區的英雄聯盟電子競技,轉而花比較多資源在傳說對決,且近幾年台港澳賽區國際賽成績沒起色,變相的加速優秀選手與電競從業人才大量流失等問題,又在前幾年因轉播權被金剛花大錢買走後就變的更少人看。今年又重新跟東南亞賽區合併成《PCS》職業聯賽,但可預期的結果就非常明顯,不但觀看人數沒有變的更好反而一落千丈。

b2a869ac c1ed 4bac 8504 b0682d9e3f21

上面這段英雄聯盟的歷史是不是很有即視感,原本參加《ABL》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的夢想家,現在回到台灣找了其他三個兄弟自己組了《P.League+》,原來籃球版的《LMS》聯賽即將要成立(笑),剩下的就是看未來幾年聯賽方怎麼操作。假設《P.League+》吸取了很久以前《CBA》與近幾年《SBL》的經驗,以及看過《LMS》的歷史,幸運的能走出與這些聯賽不一樣的道路,在台灣至少打下不虧的基礎,想要朝更大的目標邁出,也一定是會朝國際化的主客場邁進。這其實可以提升《P.League+》的國際能見度,想推國際市場的贊助商也會比較有預算投入在這個跨國的職業聯賽中。這雖然聽起來很像是《ABL》,但要是格局能比《ABL》更大一點,參與的國家與城市比《ABL》更多就太好了。就像是《OPC》鬥陣特攻太平洋職業錦標賽變成《OWL》鬥陣特攻職業聯賽一樣,簡直就不是一個量級。

overwatch owl finals
《OWL》鬥陣特攻職業聯賽

最後筆者想給《P.League+》與球隊建議跟想法,就是多注重在網路社群經營這方面,雖然說電視轉播權利金也是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但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幾個會看電視了,大部分都是在各大直播平台看賽事。甚至《SBL》一年的 2,000 萬轉播權利金,都比當年金剛直播買斷《LMS》網路直播權利金還要低。如何在網路上與電競賽事爭收視人數,是《P.League+》在未來經營中非常重要的挑戰之一。簡單說就是傳統體育需要從現場與電視學習走進網路直播獲得更多的曝光,而電競賽事現在則是在從網路直播中學習怎麼轉移到現場製造更大的聲量。

2013 GPL S3 台灣冠軍戰 台北小巨蛋 2

最後更新日期: 2021/07/06